十月微词

《苏幕遮·对情》
花前约,月下誓。美人桥上,红颜空折去。女儿心思凭谁诉?懵懂情郎,最是愁肠处。
长亭暮,名利土。风过梧桐,疑是有人语。凤泊鸾飘费思量,无车无房,羞杀鸳鸯路。
 
《红窗听·问暖》
梦衾无辜相思坟。月还在、花事难寻。鸳鸯残帐了无痕。情冷夜尿频。惊杀遍地伤心人。凭谁问?襟长襟短,妆浅妆深。怨我贪嗔,只影瘦枯灯。
 
《叨叨令·嘘寒》
晓起长驿生寒雾,霜蚕露刺穿秋裤,车静人寂十里铺,百般消息无回复。天冷了也么哥,天冷了也么哥,情分两地忍相顾。
 
《相见欢·星期六》
惊觉夜色渐稠,冷飕飕。直是月圆人瘦星期六。别加班,车不堵,饭伺候。最好一梦天亮,睡过头。
 
《满江红·探诚》
忍看临沂,黑暗里,良善盲殁。敢忘却,孟良崮上,曾是焦坷?沂蒙山里豺狼薄,琅琊郡上佞臣多。只可叹,日不照齐鲁,人情恶。
草芥命,一言夺。自由志,不可破。啸好汉千百,血泪盈落。何日尚方提在手,便趋黄河斩妖蛾。愿太平,忠肝留碑碣,炎黄乐。
 
《如梦令·光诚》
静安火甬温难,东师古湄公边。百万维稳费,怎说和谐一片!懂不?懂不?应是天怒民怨。
 
《苍梧谣·操》
操!世道艰难人心险。奈何他,特么不要脸。
 
《天净沙·晚饭》
尖椒茭白葱花,番茄鸡蛋盐巴,酱肝牛肉绿茶。猜拳刷碗,输的从来是他。
 
《阮郎归·酒后》
故人长驱来相望,车马忍颠沛。白日纵酒倚门扉,相劝醉几回。
二锅头,琉璃碎,红云两鬓堆。清风夜浓思饱睡,江湖无年岁。

注:未经本人许可,不可转载。

老奶奶与小悦悦

小时候,扶老奶奶过马路,你们说我叫“小雷锋”;长大后,扶起一个老奶奶,你们把我关进“雷峰塔”。红星照我去战斗,一样的老奶奶两样情。可是,聪明的你,你告诉我,老奶奶什么时候变成了“伏地魔”了呢?
有人说,是因为现如今,做好人的成本太高,做坏事的代价太低。这竟然是确实的事情。
关键不就是钱吗。我想起这么一件事,在上班去单位的公交车上,有人说他手机被人偷了,要报警。于是,一车子人骂他,自己不看好怨谁呀?你报警一车人都走不了,上班迟到了要扣钱的,你一破手机值那么多钱吗?端的是,打卡族你伤不起啊!
我就想,如果执法的人做事能细致一些,比如给配合调查作证的人开张证明,或者电话通知配合调查作证的人的单位告知原由,要是能有所赔偿就更好了,比如去作证有作证费,要是单位领导还是扣你的钱,你可以拿这个证明去告他。如果这样的话,相信大家还是愿意的,毕竟找到那个小偷对大家都好。
可是,在这个时间就是金钱的社会,想这些就是浪费金钱。我很好奇,时间怎么会是金钱呢?时间与金钱的汇率是多少?而金钱是时间吗?
做好事要掏钱,做坏事不要钱,这简直有悖天理,必然导致社会道德倾覆。而这现在竟然也是确实的事情。
路过小悦悦的十八个人,是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你可能没看见,你可能不忍看,你可能害怕被牵连,你可能害怕被讹诈,你可能只是没时间,而停下来帮助小悦悦的概率取决于社会良心,一个正常的社会这个概率最起码大于十九分之一。有人说,见死不救要立法,我觉得不是说要给不救者多大惩罚,而是要给停下来的救人者、做好事的人以无上的荣誉、奖励,必须立法保障好人好事,必须立法保证做好事不赔钱。

小悦悦啊,在无爱的世界里你不要有恨,你看天使下来接你了,安心吧,像卡扎菲这样的坏人永远不会赶上上天堂的电梯。

转载:不知道与宁可不知道

对于害怕的事情,一些人会选择性失忆,就算你扒开他的眼睛,他立马紧闭心灵,宁愿坚持自己活在另外一个美丽世界。一个民族累积起来的智商,有时候不如一个皇帝的新装里的孩子,他起码会因无知而脸红,而不是因为有知识而脖子粗。

刘瑜《不知道与宁可不知道
7.23动车追尾事件后,微博上对有关部门的反应骂声一片。我和一个朋友就下面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他们”知道这些群情激愤的声音吗?我的朋友认为:“他们”当然知道,点击微博观察民情,不就是举手之劳吗?再说了,“他们”不点击,“他们”的秘书家人肯定会点击,然后再向“他们”汇报。而我的看法却是:“他们”中很多人有可能真的不知道,或者不那么知道。
“他们”,当然指的是“有关领导”。
认为很多“有关领导”有可能真的不知道网络上的激愤程度,是因为我相信一个叫做“理性无知”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当“无知”合乎人们的“理性”时,人们可能会努力保持这种无知,刻意逃避可能会干扰这种无知的信息。
“理性的无知”最早是一些学者用来形容美国选民的。有调查表明,美国很多选民非常无知,比如,大约一半美国人不知道每州有两个参议员,四分之三不知道其任期;约一半美国人不知道代表本区的众议员是谁,40%不知道本区的参议员是谁……这些数字自从有民意调查以来竟一直相对稳定。在分析这种无知的原因时,有学者指出:这种无知对于选民是理性的——一张选票能改变整个选举结果的可能性极小,为了这张选票而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了解政治实在“太不划算”。
在我看来,“理性的无知”理论可以解释的不仅仅是选民的无知,理性的内容也不仅仅是时间精力的投入产出分析。刻意的无知可能带来丰厚的利益报酬,在这里,无知是一种精明。选择性的失明则可能带来意识形态上的自我保护,在这里,无知则是一种逃避。
“打开Fox新闻频道不也就是举手之劳吗?你认识的美国左翼有几个会愿意举起电视遥控器,点击到那个频道?” 我给朋友举例说。Fox新闻是美国公认的右翼频道,当左翼们试图论证美国媒体里充满右翼“宣传攻势”时,总会提起Fox新闻。同理,美国右翼中又有几个愿意购买左倾的《纽约时报》呢?《纽约时报》可不贵,一个星期天天送也就5.85美元,现在电子版更便宜,降到每周三块七毛五。
所以,即使是在信息自由、充分的社会,人们对信息的关注和吸收也往往是选择性的。我曾经写过一些观察美国政治的文章,有读者曾问:你写这些是不是很容易,把在美国看到的事情给描述一下就行了?我答,可能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容易。很多留学生出国之后关注国内超女选拔远胜于关注美国国会辩论,还有很多干脆顺着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意识形态框架,看见的永远只是“美帝”如何横行霸道,而不是这个国家的政治运作机制。一个人“看到”一个事物并不等于他能“看见”它,人们往往需要穿过重重意识形态才能看见自己所看到的东西。说得如此饶舌,其实中文里有个更简洁的词,叫做“视而不见”。
理性的无知,中国人当然不陌生。最极端的例子是大跃进。农民自己就是种地的,岂能不知“亩产万斤”的荒谬?科学家有基本常识,有怎会不知土法炼钢炼出来的都是什么东西?各层干部炮制假数据,又怎能不知“大好形势”后面的巨大灾难?至于毛主席,总有人用“他被下面的人给蒙蔽了”来为之辩护,要我看,与其说他不知道,不如说他不想知道。这个情境里,对于一些人,无知可以带来利益,对于另一些人,无知可以带来安全,对于还有一些人,无知则可以满足其意识形态的偏执。在这里,无知就象一块大肥肉,各路苍蝇、蚂蚁、豺狼可以蜂拥而至各取所需。
今天的中国与大跃进时代当然不能同日而语,但精明的无知和自我保护式的蒙昧却依然盛行。一位“体制内”的退休长者曾告诉我,他认为他们那一代人之所以有的人很开明有的人很保守,“一个重要的区分点就是上网还是不上网”。上网还是不上网,说起来只隔着点击一下鼠标这个简单的动作,但这个动作里包含的,却是一个人从成见里出走,与自我诀别,从温暖机舱跳向未知大地的巨大勇气。

万一降落伞打不开呢?他们可能担心。于是他们继续待在温暖的机舱,对大地上的声音充耳不闻。于是“群众”当中,出现了一群越来越“不明真相”的领导。现在,令人担忧的是,那些坐在机舱里的人,和那些大地上的人,他们携带着各自眼中完全不同的世界,正在高速接近。有一些事实,那么多事实,我们知道,但他们不知道我们知道,而我们不知道他们不知道我们知道,这样两个疾驰的世界互相追尾时,该是怎样的场景?

故乡是一顶绿帽子

故乡是什么?故乡似乎是文学中那个温良恭俭的小媳妇,丈夫重利轻别离,她只皱着眉头拍着阑干,织着粗布刺着绣,侍奉公婆,奶大孩子,死不改嫁。
这大概是大多数人对故乡的基本要求,她应该是记忆公式里的一个常数,以致于你漂泊到任何地方,只要大年三十之前你买好了一张回家的车票,就能立即跳进这个公式里,把自己从一个遥远的地方置换出来,不辞劳苦地投入一场温暖的感情。
明月千里寄相思,春风又绿江南岸,乡音不改鬓毛衰,洛阳亲友如相问,催泪指数A++,一想到故乡还会是那个温良恭俭的小媳妇,多少汉子卑屈得可以命都不要。
故乡当然是在变化的,逼迫故乡没有改变是一种自私的洁癖,是游子的一种无耻的强迫症。
可是,只要你去过远方,在江湖里身不由己直把杭州当汴州,你就要知道,故乡是一个只要你走出去就注定再也回不去的地方,每离开一次就陌生一点,每离开一次就隔阂一点,每离开一次就尴尬一点,每离开一次就是一顶绿帽子。
而这顶绿帽子正是你必须获得的在一个异乡生活下去的理由,乐不思蜀是个好事情,因为蜀已不是蜀,也不必再是蜀了。这种情感是对当下最好的把握,它告诉你什么才是真实的,真实的是你拥有的东西、占有的城池、接近的人。
一个家就是一个城池,哪怕你还欠他三十年的贷款,甚至你连城池都没有攻下,那么你安营扎寨的地方就是你的故乡。所以,一栋大楼里这间是湖南,那间是江西,楼上是山东,楼下是河北。

如果故乡还是那个温良恭俭的小媳妇,我想对她说,我走了之后,别苦了自己。

我们的你们(二)

2、哈柴姑娘。这是七八岁时某个夏天中的某一天,晌午的时候,母亲说:“今天我要去子午山哈柴”,我就吵着要去了。
子午山是我家后面的一座大山,我小时候认为它是世上最大的山,每每清早山腰处裹着一团雾气,我觉得这山上一定有神仙。哈柴就是用耙子把落在山坡上的枝叶灌木拢到一起,团成卷,再把树藤砍了,捆了挑回家做柴火。哈柴这是个当地的说法,哈字应该是“薅”字的误读,因为哈柴用的竹耙子看起来好像一把长柄梳子,而哈柴主要是捡枞毛丝,枞毛丝是针叶乔木枞树的叶子,也是当地的叫法,针一样的叶子看起来真是好像头发啊。
总之,我就戴上袖套穿上胶鞋跟着母亲去哈柴去了。山上真是既凉爽又好玩啊,鸟雀叽叽喳喳的,蘑菇都撑着伞出来看,枞毛丝多得铺满了山坡。母亲麻利的开动了,很快团成了两大卷,装在竹篓子里,还有很多需要用树藤捆起来。我去砍树藤,哇,那边好大的一根树藤,像一条大蟒蛇一直缠绕着一棵山毛榉到了树梢。母亲说,这个不要砍,你看它又粗又大,已经和这棵树都长在一起了,像是成了精似的呢!哦,这是一个藤精,那我去砍别的好了。
收工,准备回家了。谁知山中一会儿下起雨来,母亲挑着柴,我用衣服兜着蘑菇,从山间下到小路上来。母亲说,不如我们去山下的人家避下雨吧。
这户人家住在山的另一边,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到山那边去呢。原来山的那一边,还有这么一个傍水的村落。只有女主人在,还是母亲的熟人,自然受到了热情的款待。正吃着鸡蛋蘑菇面,一个女孩走了进来,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子。
她十二三岁的样子,就像张爱玲笔墨中的对门女孩那样,春天的晚上,立在门口,手扶着桃树,四目相对,两下无话。原来是这家的女儿。她穿着白色带点点的上衣,军绿色的裤子,两根麻花辫子垂在胸前。女孩子到了十二三岁,就渐渐的长开了,略有轮廓,有着少女的天真烂漫,却没有少女的骄狂任性。
妈妈们在聊家常,我们很快就玩起来了,玩捉迷藏、抓石子,讲各自学校的趣事。她很爱笑,我也很喜欢她。妈妈们看着我们玩,说这两个孩子还玩得挺高兴的。她妈妈笑着说,你长大了娶她做媳妇儿好不好?我想了想说,好。然后大家都笑了。
虽然我开心了一个下午,留下了所有的蘑菇,但是似乎注定只有这匆匆一面,此后我竟然再也没有见过她,连打听消息都没有,后来所有人都忘记了,前尘往事无从查考,如此了了。
但是,我竟然一直记得这个小姑娘的笑颜,甚至面容清晰可辨,笑声历历在耳,我还记得那一个下午我们玩得很开心,如果世间的事都有因缘,为什么有些事如此偶然的发生?我知道我们的家在哪里,却并不知道我们在人生中的位置。

当我们在庸长的岁月里分别衰老,或者不脱儿时模样,或者已变化成其他形态,过着或精彩或惨淡的生活,在当下的幸福里早已放逐了过往,习惯了无论魏晋不知有汉。但是,如果有一天你得了闲暇,愿意像擦地毯一样细细打扫人生,你应该会记起这一次会面,记起我们当初的样子,从而记起这注定比我们生命还要长久的大山,知道这不是梦中才有的事。

我们的你们(一)

1、活了一百岁的人在想啥呢?曾是村子里最长寿的人了,具体有多长寿,曾自己都算不清,不过她的孙子都六十了,她即便没有一百岁,也有九十多岁了吧。她说她是民国初年生人,至于哪一年,兵荒马乱的谁记得清楚?不管怎么样,她是村子里最长寿的人了。
哦,“曾”是大家对她的称呼啊,就是曾祖的意思。过年的时候,她会拄着一根乌黑发亮的漆木拐杖在村子里走走。她头发没有掉,也没有全白,糙糙的灰白,被向后梳进发髻里。每家的大人看见了,都要放鞭炮,泡红糖水炒米,然后叫过自家的孩子来,说“给祖宗拜年,给祖宗磕头”,小孩子们就扑通的跪倒,说一些大人教的恭喜话。有不懂事的孩子,就说“拜年拜年,红包拿来”,她会从斜襟粗布纽扣的青色棉袄里掏出一块钱币,笑吟吟的说:“个儿买嘎的,好生的读些圣贤书哟!”那孩子接了钱币,一群孩子就围上来,叽叽喳喳的讲,“是大洋吗?是大洋吗?”结果是一枚钢镚,那孩子有点沮丧,“就是一角钱啦。”“我也要!我也要!”孩子们闹了起来。
这时这家的妈妈从房里端着点心盒子出来,将一群孩子打散,“老祖宗的钱,要不得的呀!不懂事的冤孽哟。”孩子们跑来抓一把点心就散了,曾笑吟吟地看着,说“这大洋啊我屋里有的是呢”。
我经常看到曾在村子里走来走去,她裹过小脚,走得像只蜗牛一样慢,我去公社打酱油,去的时候在塘弯看见她,回来的时候又在塘弯碰到她,她还在走呢。我就又跟她打招呼,她笑吟吟地,“年轻人就是脚程快哟!”
妈妈说曾有个远嫁的女儿的,说是远嫁,也就是隔着四五个村子那么远,曾的女儿身体不好,是癌症,曾不能坐车,坐自行车都不行,只能坐板车,由儿子拉着,孙子推着,一路山路,花上大半天功夫去看女儿。有一回,曾的女儿病重了,家里大人又农忙都不在,就喊曾孙子带路,一脚一脚的走去了。
曾在村子里去哪家都有饭吃、有茶喝。我有时看见她站在村子东头,山坡上,拄着拐,青色的粗布纽扣斜襟大褂,青布裤子,因为牙都没了而憋着嘴,看着远方像是睡着了。
曾有个小儿子,被过继到别村的黄家,六十多岁了,是个光棍。这个小儿子因为无后在黄家过得不好,住在侄子家,侄媳妇经常打骂他。曾心疼这个儿子,一直想要接回这个儿子,哪知人生竟是处处的不易。

曾临终的时候,希望把她那间土砖房给小儿子,算是安身之所,不曾想她另外的几个儿子也是儿孙一大帮,没过两年,拆了砖房盖起新楼,而他的儿子们也陆续的死去了。我以前总盼望长大,甚至变老,然后游历四方,了无牵挂,却不想原来活到一百岁,也是在为每一天高兴、为每一天烦恼。

我愿人长久

(歌曲:我愿人长久 歌手:李健 词曲:李健)

喜聚不喜散的人们,一段相对论的时间。孤独是人类悲情的自我疗伤么?只是孤独的时候,从不绝望。
“我也会有失望的时候,抱怨生活对我不够好,不能像电影一样,情节曲折结局依旧。但我庆幸自己能泪流,尽管下次伤心还会有,终究是真切不麻木,喜怒哀乐细水长流。”

我对于远方的感情,就是一句,但愿人长久……

如我自观犹可厌

不读书,不写信,不运动,茶也不喝,呆在家里费电,看梁山好汉们终日饮宴,彻头彻尾的享受生活,过眼云烟。远没有抱负,赚钱的兴头一起总是恶气难抑,负面的情绪需要培养一个怎样的爱好来挥发掉?
小和尚问得道高僧,“得道前每天做什么?”高僧答:“挑水、洗衣、做饭。”小和尚问:“得道后每天做什么?”高僧答:“挑水、洗衣、做饭。”小和尚不解:“得道前和得道后又有什么分别呢?”高僧回答:“得道前,挑水时想着做饭,做饭时又想着洗衣;得道后,挑水是挑水,洗衣是洗衣,做饭是做饭。”
人生而自由,又在枷锁之中,道理摆在那里并非时人不懂,而是需要与之相符,境界的得来需要时间,还有金钱,还有经历,还有自省。但也不光光这些就能炼出一碗心灵鸡汤,多少糊涂蛋,尽付笑谈中,个中滋味,是真水无香。
想起始乱终弃的事,说过要做有情有义的人,没曾想有情义敌不过的东西。留存我心也好。
谓公方壮须似雪,谓公已老光浮颊。十年前无意写下的“匆匆”二字,竟不无意外的将你我概括,虽匆匆但无憾。
 
我所渴望的美,
是永恒与生命;
谁知它们竟水火不容。
永恒的美,奇光异彩,
却无感无情;
生命的美,千变万化,
却终为灰烬。

——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