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到传神:弗吉尼亚·伍尔芙

  有人说,要去读女人写的书,就一定要从伍尔芙开始,但是我读弗吉尼亚·伍尔芙,并不是因为她的女权主义思想,而是她卓尔不群的天才和因为缺陷而饱满的人格魅力。我从她的文字,到着迷她的人生传记,伍尔芙说生命有一个基地,它就是记忆。记忆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弗吉尼亚·伍尔芙不但在这丰富的厚得像城墙的土壤上种树,还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阳光明媚的下午,一座爬满爬山虎的房子,半卷的灰白色窗帘,伍尔芙在看书或写作,偶尔望一望窗外,只看得见半张忧郁的侧脸。伍尔芙的一生,除了读书和写作,再没有别的东西能够让她分心。她阅读广泛,她说,读书不需要听任何的指引,想读什么就读什么,凭借自己的认知得出客观的结论就可以。
  伍尔芙的文字并不华丽,但是却有诗一般的浓郁气质,她更像一个诗人,一个哲学家,一个用思想行动的人。她的个人体验很浓厚,即使是丰富的想象一些意识流的东西也有生活客观的哲思,《一间自己的房间》好像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她天马行空,把她和她自己置于无限的空间,你听得见她们的谈话,却不知道她们在哪里,只知道那个地方一定是阳光明媚。还有很多,像《墙上的斑点》、《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等,不论是小说还是随笔,她的文思就像是一股清泉。她的文字富有感情,却并不剥夺你的感受,她是一个很好的讲述者,而且不依赖于被听者的指引,这有时候会让人很绝望,就如她说的,孤独是一个人的部分死亡。
  其实人生本就是自言自语,自予自取的过程,我们提出问题并最终需要自己给出答案,有的时候为了死而无憾还要熬到油尽灯枯的那一刻,但不管多么曲折,毕竟是值得的。
  对于爱情和婚姻上,她有女权主义的一面,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不认为爱情和婚姻是因为两个人的互补而凑合到一起的,而是独立存在共同发展的。我不认为她是一个性冷淡或者同性恋,她写最后一封信给丈夫,说:“记住我们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爱——记住时光。”她只是一个善良的人。
  一个春天的早晨,她悄悄的拿起手杖推开房门,穿过鸟声嘤嘤的花园,阳光从树叶的缝隙间投到她的灰裙子上,她走进河里,口袋里装满石头,越走越远,最后变成一个句点,水面上她的帽子顺流而下。我不伤感,反而觉得这样很美,有生的方式和死的自由,一切平淡的从容不迫,又那么铿锵有力,这是多么完善的人生。

  弗吉尼亚·伍尔芙遗言
  亲爱的:
  我感到我一定又要发狂了。我觉得我们无法再一次经受那种可怕的时刻。而且这一次我也不会再痊愈。我开始听见种种幻声,我的心神无法集中。因此我就要采取那种看来算是最恰当的行动。你已给予我最大可能的幸福。你在每一个方面都做到了任何人所不能做到的一切。我相信,在这种可怕的疾病来临之前,没有哪两个人能像我们这样幸福。我无力再奋斗下去了。我知道我是在糟蹋你的生命;没有我,你才能工作。我知道,事情就是如此。你看,我连这张字条也写不好。我也不能看书。我要说的是:我生活中的全部幸福都归功于你。你对我一直十分耐心,你是难以置信地善良。这一点,我要说——人人也都知道。假如还有任何人能挽救我,那也只有你了。现在,一切都离我而去,剩下的只有确信你的善良。我不能再继续糟蹋你的生命。
  我相信,再没有哪两个人像我们在一起时这样幸福。
  —— 弗。

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

  在很多人眼里,爱情是一种互补。就像有个传说里面讲的那样,人是被神分成了两半然后扔下凡间。所以人们都在各自寻找那个自己心目中的那另一半,以为这样一来,两个人在一起就可以拼成一个“完美”的人。
  漫画中的Missing Piece正是一直在不懈的寻觅着跟自己互补的那另外一块。结果是,有的太大,有的太小,有的太贪多,有的根本就不合适。直到一天,Missing Piece终于碰到了那个跟自己完全Match的一块,她以为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够“永远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
  但是她没料想到的是,每个人都是在变化的。当初不论如何的门当户对,随着时间的流逝,如果一方在变化,而另一方没有,那么这种完美的Match就必将会被破坏。于是,终于有一天,Missing Piece发现自己已经变大没法再跟她的另一半融合了,于是他们的结果只有分手。
  很偶然的一天,Missing Piece碰到了一个Big O。这个家伙儿很奇怪,因为他的身上哪儿都没少。他们开始聊天。Missing Piece问他,你需要我什么地方吗?但是Big O说,我不需要你。Missing Piece说,我喜欢你,我们应该是一块完整的才对。但是Big O说,可我并不缺少哪一块儿啊。
  Missing Piece很伤心,因为她以为她能跟他一起往前滚动的。Big O说,你为什么不自己试着往前滚动呢?Missing Piece没想到她自己一个人也能滚,但是她在Big O的鼓励下慢慢儿的艰难的往前滚起来。终于有一天,当她的棱角也被磨平以后,她也跟Big O一样成为完整的一个圆。于是他们一起幸福的往前滚动。
  其实爱情正是如此。不论两个人觉得如何的如漆似胶,其实说白了谁离开了谁都能够好好的活下去。所以不要寄希望于对方来让自己变得完整,也不要去为对方设计一个完美的目标让对方实现。因为一旦你们两个人的目标不一致或者是变化的快慢不同,结果就会是你们将不再般配。
  当当《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

  祝七夕有情人终成眷属!

打扮的像夜一样

  想起过往,就输出一种平静的幸福感,也不像是幸福,应该是一种情绪吧。一种言之无物莫可名状的情绪,像一堆散乱的发丝,堵住了下水口,雾的灰蔓延了整个房间。我所看到的夜是有声的七彩光线,影子是逃脱不了的妖怪,他贴着耳朵住在墙上。
  悲观,我不可表达,也必须节制,即使这夜这样的打扮了他。

先听听梁龙阿姨的妖嗓。



再数一数可可的绵羊。

应该可以去睡了吧。

神说迷惘时就念他的名字

  有段时间我不吃肉,过得像个佛教徒,但是日子却一团乱麻,生活像是一堆被淋湿的柴火,凌乱的散放在院子里,他们挡着路,走过来走过去总想飞起它一脚。清心不见得寡欲,平静的表面下常常是你死我活的挣扎。总想着改变点什么,要不然每天都是一样的,如果你找不到出口,找不到信仰,不再为理想攒紧小拳头,空虚就会把堕化的气球吹得越来越大,你不知道要被带到何处去,变成什么面目可憎的怪物。
  这个世界很巧妙,给我们希望的往往是那些最容易绝望的人,让我们绝望的却往往是本应带给我们希望的人。我的一个朋友,跟我说起人际关系的裂变、疏离,为什么美好的总是一面呢?我想他不明白,这只是生存方式,是说不出来的目的,有时我们自己都不懂,但还是这么做了,而且还会固执的不后悔,但是谁也没有独占这美好一面的权利,唯一可做的是推己及人,但求无愧于心吧。其实,任何人之间,都隔着一条河的距离,泅渡这段距离的方式是时间。
  少许愿吧,我总说要少许愿,因为据说愿望这个东西,每个人都是有限的,能实现的次数有限,用完就没了。擦完油灯魔鬼一溜烟冒出来,摊着手说,坏人三次,好人五次。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合适的时候,却总是想迫不及待的要打开这救命的锦囊。堵车时,祈祷别迟到,考试时,祈祷会通过,生病时,祈祷能健康,就这样,把幸运都用光了。用光了就用光了吧,平安、顺利、健康就好,但是厄运呢,往往与幸运是对等的。所以,培根说的好啊,他说,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
  Hallelujah,Hallelujah,这样的夜里,听这样的歌,宁静得听得见心灵的啜泣,除了上帝,没有人可以倾诉。

那些你们喜欢的不喜欢的我都喜欢的女孩

  RT。推歌名。

  王心凌《爱你》,S.H.E《我爱你》,Beyond《真的爱你》,李宗盛《我是真的爱你》,言承旭《我是真的真的很爱你》。点评:一步一步掏心窝子。
  王菲《如果你是假的》,邓丽君《假如我是真的》,萧正楠《假如我是假的》,孟庭苇《真的还是假的》。点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就这样过了一生。
  朴树《我爱你,再见》,丁薇《再见,我爱你》。点评:不送啊~~
  姜育恒《爱我你怕了吗》,孙燕姿《害怕》,王力宏《不要害怕》,潘玮柏《我不怕》。赵薇《不怕》,郭美美《不怕不怕啦》,郑伊健《怕什么,什么也不怕》点评:仗着人多胆子大。
  萧亚轩《一辈子做你的女孩》,龙梅子《下辈子做你的女人》。点评:成熟啦。
  苏永康《男人不该让女人流泪》,陈小春《女人不该让男人太累》。点评:多么体贴的小夫妻啊!
  成龙《我是谁》,蟑螂《忘了我是谁》,蔡依林《你是谁》,许志安《忘了你是谁》。点评:集体失忆~~
  董文华《春天的故事》,杨千桦《夏天的故事》,陈艾玲《秋天的故事》,马天宇《冬天的故事》。点评:听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恐怖的手机

  才刚刚看了电影《窃听风云》和《超时空效应》,对里面的高科技惊讶不已,还跟朋友讨论,是真的吗?有那么高级吗?
  而答案竟然是真的!!
  看了下面这段视频,就知道手机多危险了,从高科技到触手可及的大众生活,这危险越来越近。也许有一天,除了憋在心里,已没有秘密可言。看来该改用传声筒了。

全民记者时代

  看窦文涛、梁文道的节目,提到现在资讯的泛滥,消息传播之迅速让人瞠目结舌。照理说,信息越多会越透明,了解的越多就越接近真相,但是谣言也能以讹传讹借此一日千里。网络发展到今天,从博客到微博客,小道消息总是比官方新闻跑得快,每个人都有条件成为记者,一个手机就可以,这一刻发生的事情,下一刻就会在网络里疯传。手机可以变成加害的工具,也可以变成自卫的工具,看下图。
  《打?我就传到网上去!》

  全民记者时代说明人们的思考全方位了,一个国家也正在走向民主和开明,但是在你说我说大家说的时候,有公信力的言论是多么重要。

真相的歧途

  能拥抱清晨湿润的空气,阳光正不慌不忙的游走西墙,外面还有小鸟叽叽的叫声,这是让人心旷神怡的时刻,就算你的窗外没有大片大片的阔叶林,也没有小鱼浮出水面吞吐泛起的阵阵涟漪,而是林林立立涂染城市的有形固体,只要梦想的余温还在,挤在人挨人的车厢里,看着周遭的人们心里暗自给劲,你会庆幸活的真实自如,觉得生活充满了无限可能性。
  当生活造成的负担大于我们的想象力,我们不大可能去探究所谓的真相,这时真相和假象只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和情绪煽动的需要。谈论的声音多了,便觉得云里雾里,黑幕重重。我们谈论一个情节,警察从大楼里逮捕了一个男人,原来他是几年前的一个通缉犯,后来逃到他乡,隐姓埋名并娶妻生子,一面是拍手称快的群众,一面是情绪失控的亲属,一方面会觉得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另一方面会觉得揭开真相也是个悲剧。
  我们是否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为了得到真相而去寻找事件的合理性,我们是否自认是福尔摩斯,在自己的左右半球之间自导自演,急不可耐的还原现场推己及人得出结论。《南京!南京!》揭开的是不是都是历史的真相?为什么它带来和上一辈不论是记载还是口口相传不一样的解读,但是至少《南京!南京!》通过电影传播了史实,提醒人们那块暗沉的皮肤以前是血肉模糊的伤疤。《窃听风云》也不能解开警察和股市的黑幕,但也至少宣扬了正义和确证了这种猫腻的存在。还有最近发生的很多真实事件,很多声音,发出来的和发不出的,谣传的产生和真相的呼唤往往是因为不够透明。无论是不是真相,都让人不能怀疑这就是真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