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场幻觉,转身化为沧海

  冬天来了,我走远了。
  前几天突然有了重读《莲花》的欲望。读书是很好的有氧运动,让人自察、内省。然而,当你第二次去做一件事情时必须付出极大的勇气,湮没或是颠覆。抑或亲手毁掉情感的默契,任由摆布。
  今年三四月间,我在一个小摊上淘到了这本书。读完他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这几乎破了我看书的记录,通常我看书速度是很快的,有一种想抓住的冲动,到达融入的状态,通宵达旦,茶饭不思。
  她的文字让人不忍卒读。那些文字勾勒的细微末节,就似精美的玻璃器皿,情感如此脆弱,害怕遗漏和碰触。安妮在榕树下的页面有这样一段文字:我把我的文字写给相通的灵魂看。有往事的缺口,有幻想的抚摸,有诺言的甜美,有失望的伤痕。那些和我擦肩而过的人群,空旷海底的鱼,深不可测的寂寞。在喧嚣的地铁站里,我看到我小说中的那个男人。他脸色阴郁,一言不发。等待着一个不会出现的人。然后和她告别。然后我看到我自己。
  生与死,得与失,浅薄的痛苦与快乐,一向就只有薄薄的一层界面。甚或那原本是透明的,命运来去自如,连一丝惊动的声音,都不需要发生。
  她说,我们其实并没有权力选择自己的人生。这是无望的事。
  如果在面前有一个按钮,一启动它就可以没有任何痛苦地消失于这个世间,你是否愿意按它?
  我一直想得到这个人:不管我做了任何事情都会依旧爱我,不会离开我。有时候我故意激怒别人,疏远别人,发脾气。没有缘故地哭。我是不容易被讨好的孩子,喜欢摆出恶劣的姿态使别人为难,以此认证自己对感情的向往。
  或者说,她并不喜欢暴露出自己的恐惧。她在年少的时候,就展示出一种无所畏惧的镇定性格。这是另一种对自己做出承担的方式。
  人的命运有时候被自己瞬间的抉择改变。
  这个男子。她要花费余生的时间去忘记他的脸。忘记曾经与之相爱及彼此摧毁的幻觉。忘记他半夜惊醒,抱住她泪流满面不能自制。忘记那一刻的花好月圆,走投无路。忘记她是他生命中最后一次出现的烟火,蹿至高空,灰飞烟灭。忘记如此的不甘心不情愿。执拗地把彼此逼到绝路,丑态毕露。人性不容如此之拷问追究。忘记年少气盛,忘记内心深处的火焰,而一切终究会熄灭腐朽。忘记对爱的探索和质疑。感情。这是你要的感情。原来它不过如此而已。
  我曾经不让自己面对现实:我们彼此都已被打落原形。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像晚春一定会凋谢的花瓣。
  内河。有一些破损的关系,只能维持最初的残缺轮廓。以什么样的姿势被挖走,就以什么样的姿势始终需索。没有任何复原和试图填补。 这个男人什么都不会给你。当他离开的时候,你一样只留下难过和崩溃。你必须停止。如果这一切最终带来的只是离弃和伤害,就该拒绝开始。人的欲望和缺陷,该有自控。不是饿了就吃,累了就躺,这一切需要意志来克服。
  你不应该把对感情的需索,当成弥补内心空缺的方式。那块空缺是你的黑洞,吸收一切进入的光线。你没有可能得逞,内河。你的身体里有与飞蛾扑火相似的化学元素,需索光和热量。不过是按照本能行事。你只能再次付出代价。
  人怎么可能因为怕浸湿自己而不过河。
  在这个世间,有一些无法抵达的地方。无法靠近的人。无法完成的事情。无法占有的感情。无法修复的缺陷。
  除此之外,在感情上,她始终是一个孤立无援的人。想爱别人,但无法寻觅到合适的通道。把自己隔离太久。习惯独自一人在异乡飘零。
  半途摔折下来的时候,我看见自己老了。
  我记得的都是一些细微的事,那些剩余下来的温热灰烬。有些回忆要竭力记得,有些回忆要快速遗忘。我们最后所得的全部还给了时间。
  以上是我经常会想起的文字。要安静下心来去看这本书。因为《莲花》是非常完整的一个构思,一切的细节都导致了后面的起因,我感觉只要我看少一段就会完全不知道这个故事要讲什么。我很喜欢这个故事的构思与写法,和作者笔下的人一起走过这场精神之途,到他们看到墨脱的时候,女主角说“是墨脱,我们到了”时我已泪流满面,我也感觉自己看到了那个地方,真是非常的美。但我想,真正能看懂《莲花》的人不多,当然我看完这本书就在想,有多少人能真正的懂得《莲花》这本书里要表达的东西了,如果不是自身有非常大的伤痕,本身就是一个伤口的人,怎么会了解书里面的挣扎与绝望,怎么会明白那些主角要冒生命危险去走那一段路。人与人之间是很难互相逾越而了解,人的生活圈子不同,生长环境不同,导致都长成了不同种类的植物,分布在各种生活环境下,你能奢望一朵向日葵会明白一个苔藓的阴暗的内心吗?所以,看不懂《莲花》的人是幸运的,我认为安妮,在这个浮华的世界里,冒着生命危险,走了墨脱那一程,这个动作的本身就很让人佩服,从前我对安妮是不屑的,认为她无病呻呤,现在我对她这个人是真正的尊敬的,她没有迷失在网络时代,没有出现在脱衣服的写真里,也没有在博客里大战,她只是安静的行走,而且思考,而行走的代价可能是付出生命,而生命的终结会带走所有的虚荣。
  有一些人一生都很幸运,没有在少年或者童年时被留下阴影,没有被划上真正的伤口,这样的人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但我想,这个世界总有一群人是明白《莲花》的,明白那种少年的伤痕,明白无爱的悲凉,明白物质所带来的虚无,明白自身的脆弱,渴望得到救赎却无望。终于明白安妮,明白她要表达的无助与悲凉,人生真是一件非常悲凉的事情,像一个幻城,我们总只是过客,这样的明白要多少真正的痛苦去换来。
  城市中的人想逃离,来到西藏,注定收获的只是片刻的宁静。我曾和朋友这么说起过,所以我不会去西藏,虽然我同样很渴望那里的宁静。从文章的一开始安妮就试图通过“西藏”这个可以无限延伸出各种反主流思潮的符号来揭示城市现代生活的种种恶迹。当我们面对“神”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认为,那是一个不属于我们的世界。根本就不存在的那个彼岸。安妮却用所用的心诠释的文字试图告诉我们“那个彼岸”是最最真实存在的!
  安妮从一开始就分裂了我们的神经。从一个角度看去,这则故事完全可以看作是人性两面曝晒在阳光底下后的殊途同归。一种活跃的,敏感的,富有生命力的,对世界充满向往的情绪,以及所有那些同人性正面息息相关的词汇,汇聚在一个只有两条支流的湖泊中。一条支流是富有原始野性的,它没有固定的河道,没有充沛的,坚持不懈的水源支持,更没有明确的方向。它只是作为一条支流向前流淌。感受作为河流的所有。另外一条支流是深沉的,理性的,它已经有宽敞的河道在正前方,地下有汩汩泉涌充沛它的躯干,它所要做的就是按照水的性情,一步步混迹于那些四面八方用来的水中,朝着一个大家公认,但却没有任何人知道的目的地流淌过去。就是这么两条支流编织着这个故事的大部分。然后,是海。深沉的,沉静的,伟大的,从容不迫的海是这两条支流最后的归宿。虽然它们也在途中试图改变些什么,比如河道的方向,比如彼此的关系,但时间过去之后,海是他们必将面对的,和最后要融入的。
  故事中,第一条支流可以是苏内河。
  第二条支流可以是善生。
  而海可以是生或者死。这并不矛盾。
  喜欢内河,喜欢这个桀骜自由,始终一往无前的女孩。她的野性像一只蝴蝶,永远扇动斑驳的翅膀可是怎样也不能捕捉到飘逸的灵魂。她拥有惊人的才华,可是也为这种天分所累,因为早熟,太早懂得了人世的艰辛和甜美。二十岁的年纪,走完许多人一生无法走完的道路,余下的,一地虚无。看到快结尾的时候,就预感到内河已经死了。原来,生命的消亡真的是如此了无声息。原来所有的回忆到最后都成了梦境,原来所有的存在到最后都会被遗忘。原来我们如此无力又用尽全力的追寻着。追寻的,绝对不止是一个答案。因为,世界上真的不存在任何答案。一切都活在你心中,也死在你心中。
  来回应下主题,引一段我很喜欢的原文:死亡是真相,突破虚假繁荣。他终究会让你明白,别人怎么看你,或者你自己如何探测生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须要用一种真实的方式,度过在手指缝之间如雨水无法停止下落的时间,你要知道自己将会如何生活。
  很多人蒙住眼睛,以为自己会一直无损而长寿,甚或不朽。他们相信自己的手里永远都有时间。可以肆无忌惮,做浪费和后悔的事情。总是认为能够再次获得机会。《莲花》里写父亲的去世让我泪眼朦胧,知道只有经历过这样切肤之痛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只有经历过这个“死”的人才能知道什么叫作“活”。
  她说:我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越变越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能够明确自己的生活。
  我们都在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怀揣着各种各样虚无缥缈的想法,在彼此不可触击的舞台上演绎,在台上还是在台下已无关紧要,只要你有自己安静寻找内心的片刻。

« 一周新闻播报
满城尽带黄金甲 »
  • 相关文章:
  1. 1 - lim然 2006/12/9 10:12:40 我要回复

    好长

  1. 2 - 李房桐 2006/12/9 18:30:49 我要回复

    反对庸俗,拒绝高尚。[wink]

Leave a Reply :

注册(Register) | 登录(Login)

Please leave your suggestion, advice and critcs here.

无觅关联推荐,快速提升流量